你若宽容,生活处处都可爱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9年11月25日 | ||
2017年我共审结了22起离婚案件,尽管为数不多,却留下了颇多感触。相对其他案件而言,离婚案件的当事人会在承办法官面前流露更多的真实情感:痛苦、无奈、不甘、委屈、甚至泪水。 一直以为,婚姻是一种很玄妙的关系,是否合适只有自己最清楚,就像一双鞋,别人的意见并不重要,关键在于脚是否觉得合适。即便不合适又是否能够忍受,真的忍受不了,换双鞋甚至光着脚也不失为一种办法。 所以与我而言,审理离婚案件关键在于如何正确面对、妥善处理,让处在感情纠葛中的夫妻双方能够得到最大的宽慰,也让孩子和双方的父母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。 接下来我将讲述两起离婚案件,希望故事中的他们能给处在感情纠葛中的人们有所启示和帮助。 1 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这起离婚案件中,双方均已过而立之年,育有一女。男方因参赌欠下不少债务,两人分居已两年有余。女方曾诉请离婚未获得批准,之后双方关系没有改善,女方再次诉请离婚。 庭审时,她流着泪说:“就是因为他欠下高利贷无力偿还,债主们就用粪从窗户泼进家里,当时孩子躲在我怀里哇哇大哭,不停地说,妈妈我害怕……后来那些债主们又逼着我和孩子去亲戚父母处借钱,好不容易才凑上十几万把他们打发走了,可是他仍不知悔改!法官,你说我要怎么办?”男方听后沉默不语,不过随后他依旧表示:不同意离婚。 我在庭后本想判决,不过在起草判决书时决定再召集双方协商一次,因为我感觉到女方提出离婚实属无奈,男方也是心存愧疚的,这几年女儿的生日他一次不落的买了礼物去探望。我依旧盼望能通过调解让他们心平气和的分手,也为他们可能的复和或是为了女儿和平相处创造基础。 经过劝说,男方最终听从了法庭意见,主动要求承担女儿抚养费,并向女方出具欠其家属钱款的欠条,双方签署了离婚协议。 离开法庭已是中午时分,我下楼用餐正巧看见女方坐上了男方的摩托车后座,手自然地搭在了男方的肩上,准备一起离开,我真诚地感叹:"不容易啊!",两人听罢都笑了。 离婚不一定是不幸,离婚时不能正确处理好双方的关系才是不幸,当怨愤的情绪传递给身边人时,真正的炼狱才刚刚开始。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,我抬头望了望天,不禁感慨,人人都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,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? 2 离婚时的胸襟 在这起离婚案件中,男方自2013年起长期离家在外工作,2016年3月起更是音讯全无,女方想要摆脱这种长期孤独无依的日子。 开庭前一天我给男方父亲打了个电话。记得在去男方家张贴公告时,男方的父亲曾当着我们和村干部的面把一个玻璃杯砸在桌上,满地碎渣。开始时我对老人的举动表示无奈,其火爆的脾气让人心有余悸。不过转而想之,作为一名父亲,儿子音讯全无,生死未卜,儿媳此时想离婚,心情之焦虑是可以理解的。 电话中我主动询问老人,明日是否愿意到庭旁听,法庭愿意听取他的意见。老人告诉我,其子至今仍然下落不明,至于旁听,他沉默许久后表示,尊重法庭的判决,他不发表意见,也不来法庭了。 我忽然想起老人曾与我说过,女方起诉离婚前,其父母每隔一周总会带着小孙子去探望他们老俩口。孙子还是学龄前的孩子,这对老人来说也许是在儿子音讯全无的情境下最好的安慰了。女方和孩子住在宝山区,倘若真的离婚,那会是怎样的状态呢? 挂电话前,我佯装随意地询问老人:“最近亲家还带孙子来看你们吗?”“看的看的,和往常一样,前天刚来看过。”谈到小孙子,电话里老人的口气软化了不少。 放下电话,我有些感动,在关系如此紧张的时刻,女方父母依然带着孩子去探望他的爷爷,想必女方也具备如此胸襟,保持这样一种知书达理的境界其实是很不容易的。 第二天庭审,初见原告,其实她也是位普普通通的女性,有些内向,甚至没有在法庭上表示出她的喜怒哀乐,但看上去非常真实。因被告缺席,庭审过程相对简单,在最后陈述时,代理律师提及原告父母经常会带着外孙去探望被告父母,而整个庭审原告对此只字未提,也许在她心里,这是为妻、为母、为媳都应该做到的。 当法庭肯定这是一种良俗,值得提倡时,原告表示如果判离,仍会一如既往的让孩子去探望爷爷奶奶。经过合议,法庭当庭作出了准允离婚的判决。 判决后,我通过村委会适时关注了一下被告父母的情绪,两位老人都平静接受了判决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村干部告诉我,判决后女方父母仍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前往探望,孩子长得又白又胖,深受四位老人的宠爱。 离婚是不幸的,但并不代表人生的不幸,正确处理好离婚带来的方方面面,就能把自己的不幸降到最低程度。此案中女方的豁达开明帮助家人最大程度地摆脱由此带来的伤害,让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,在他成长的记忆中一直能留有与爷爷奶奶一起欢聚的美好时光,同时也给缺失了儿子关爱的老人们心灵的慰藉。 结婚需要感情,离婚其实也需要一种情怀,人生本该敞亮,你若宽容,生活处处都可爱。 记录人:叶军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